磨出来的水泡和鸡眼,切勿乱用药当心感染_世界快讯

2023-04-12 23:03:16   来源:农村大众

以为脚上磨了个水泡一直没好,其实是长出个“鸡眼”!最近三四个月,深受“走两步就脚痛”之苦的济南市民张女士,没想到是鸡眼在作怪。

“鸡眼看上去与某些皮肤病相似,比如跖疣,它是病毒感染引起来的。”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皮肤科景鸣医生表示,简单来说,鸡眼就是足部皮肤因摩擦、受压引发的局部皮肤角质增生性损害。它与跖疣等皮肤病的致病原因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


(资料图)

因此,是不是长了鸡眼,在治疗之前应当先明确诊断,以免盲目治疗导致白白受苦,甚至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致病:倒圆锥状角质栓

前段时间,济南市民张女士喜欢上了打羽毛球,没想到活动了七八天后脚上鼓起个“水泡”。水泡长在左脚的小趾内侧,稍一活动就会摩擦到它,感觉挺不舒服的……后来,她到区医院就诊,医生用无菌注射器抽疱液,并进行了消毒、包扎。

之后,有两天看着“水泡”见好。可是,随后在走路的时候,张女士感觉小脚趾长“水泡”的位置老是被摩擦到,疼痛逐渐加剧。没办法,她又换了家医院就诊。这一次,接诊的外科医生判断,如今张女士认为的“水泡”很可能是“鸡眼”,建议她找皮肤科医生看看。

果不其然,皮肤科的诊断结论就是“长了鸡眼”。景鸣表示,鸡眼常见于趾前中部、足跟以及趾背、小趾外侧等容易受到摩擦和挤压的部位,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呈淡黄或深黄色,表面光滑,与皮面相平或微微隆起。

鸡眼小的像针眼那么大,大的能长到如蚕豆大小。它这么不起眼,为什么有时会让人疼得受不了呢?原来,局部皮肤长期受到压迫、摩擦,角质增生会一层一层不断向下发展,越往皮肤内部,其开口越小,就像倒过来的圆锥体。

“摩擦和挤压是鸡眼的主要诱因。”景鸣告诉记者,“在鸡眼的中心位置,倒圆锥状角质栓嵌入真皮乳头层,在站立或行走时刺激该处神经末梢引发疼痛,影响走路。”

预防:鞋与脚得两相配

鸡眼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多发于以下人群: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人,喜欢穿高跟鞋、尖头鞋等不合脚鞋子的人,足部解剖结构异常者、超重以及糖尿病患者。

鸡眼有“软硬之分”——硬鸡眼个头较小,质地较硬,像尖刺长在脚趾关节易受摩擦挤压处;软鸡眼质地较软,好发于经常相互挤压的相邻脚趾之间。

不管是“鞋不合脚”,还是“脚不合鞋”,都可能引发鸡眼。针对鸡眼,最主要的还是采取预防措施,“釜底抽薪”。

“首要的办法就是去除与反复摩擦和挤压有关的外部诱发因素,选择宽松、柔软、合脚的鞋子,必要时使用柔软的鞋垫。”景鸣介绍,如果鸡眼在脚底,可以将厚鞋垫的对应部位剪个洞,穿鞋时将鸡眼“架空”,从而减轻压迫与摩擦。

如果鸡眼发生在脚趾之间,可以使用棉球或硅胶垫将两个脚趾分开。摩擦与挤压的问题解决了,至少鸡眼就不会进一步扩张地盘了。张女士的鸡眼就长在第四、第五脚趾间,她后来使用了硅胶垫,果然很见效果。

景鸣指出,有一些人本身是足部畸形,即使鞋子没问题也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受到挤压、摩擦,这时候就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矫正足部畸形。

此外,经常用热水泡泡脚,促进脚部血液循环,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治疗:乱用药当心感染

前段时间,景鸣接诊了一位李姓小伙儿,他因突击进行体能训练导致脚上长了个鸡眼。“小李跑步时穿的鞋子材质较硬而且不合脚,跑了半个多月就因为长鸡眼疼得行走困难。”景鸣为其做了一次冷冻治疗,疼痛得到明显缓解。

所谓“鸡眼”冷冻治疗,就是利用液氮低温破坏鸡眼组织,使其坏死后脱落。“这是一种物理方法,适合治疗较小、较浅的鸡眼,且常需要多次治疗。”景鸣介绍,鸡眼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针对非常轻微的鸡眼,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去除。

张女士小脚趾侧面的鸡眼,就是根据医生建议自己处理解决的。她用温水泡脚半小时后,鸡眼部位皮肤摸起来变软了,用去角质磨石轻轻搓揉,将隆起部分一点点磨平了;然后,垫上硅胶衬垫……几天后,鸡眼引发的疼痛就消除了。

“轻微的鸡眼也可以使用鸡眼膏外贴、水杨酸软膏等腐蚀性药膏,鸡眼会慢慢变白、变软,每天要将被腐蚀掉的角质栓小心剥去,直至完全脱落,治疗过程中要预防鸡眼局部感染。”景鸣介绍,她在门诊上多次遇到因不当使用腐蚀性药膏导致皮肤溃疡甚至皮肤感染的患者。“有的中老年人会通过不正规渠道购买所谓的鸡眼膏,擅自用药往往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如果患者鸡眼比较严重,那么就需要在正规医院局部麻醉下的手术切除,可达到根治的作用。”景鸣表示。

她提醒,治疗鸡眼的方法有很多,建议患者应找皮肤科医生进行面诊并根据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边良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