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碧江区深在乡村人才储备、能力素质提升、拓宽成才渠道等方面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激励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凝聚乡村振兴合力。始终坚持引人才、聚合力,不断拓宽乡村人才“储备”路径,注重从基层网格员、党务专干、致富带头人、坝区青年党员中选拔和培养后备人才。采取摸底调研、建立台账、座谈交流、上门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常态化开展退休干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能人”大走访活动,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引导鼓励在外能人返乡创办实业、参与乡村治理。同时,建立“党政人才、农业农村人才、技能技术人才、经济金融人才、社会事业人才”五类人才库,以“一张贺卡、一份礼品、一次慰问”形式,营造爱才尊才重才的浓厚氛围。突出乡村振兴“主战场”,精准选派141名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员组建43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建立227名村组后备力量人才库,指导各行业各系统抓好分管领域人才培养。组织区内34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与54所乡村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定期开展“学科教研指导、课堂示范课观摩、说课议课研讨”等送教下乡活动。
提升教育培训实效,增强乡村人才素质。持续丰富培训载体,创新培训形式,结合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提质升级,集中打造一批综合性现场教学点,串联成全区研学路线,采取集中授课、实地观摩、研讨交流等形式,注重通过“沉浸式”教学,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结合年初培训计划,将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组织委员、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等纳入培训范围,实现重点人员100%全覆盖培训,有效提升干部理论素养。注重将教育培训与乡村振兴实际相结合,建立“跟岗学习、一线锻炼、跨村交流”的后备力量培养模式,采取乡镇领导结对联系、村干部帮带指导等措施,依托各农业坝区、实训基地,切实强化后备力量实践锻炼。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就地转化为乡村振兴培训站,开展乡村振兴、农技知识、创业就业等方面培训12场次覆盖1000余人次,有效提升教育培训实效。
夯实基础保障水平,激励人才担当作为。注重加强激励保障,结合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村干部报酬进行适当调整,探索实行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制度,建立健全村干部绩效报酬与集体经济新增经营性收入部分挂钩的奖励政策。出台《碧江区村“两委”干部报酬待遇保障暂行办法》,目前,村级“一肩挑”人员年均报酬达5.6万元、其他“两委”成员年均报酬达4.5万元。积极拓宽村干部成才渠道,注重从专业素养好、熟悉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基层治理等工作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在乡镇换届时直接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切实打通村干部晋升“天花板”。截至目前,1名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健全乡(镇、街道)领导班子与村党组织书记谈心谈话制度,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定期对村党组织书记开展走访慰问,倾听心声,了解他们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路,激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有效激发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担当作为、贡献力量。(碧江区人民政府网)
标签: 乡村振兴
X 关闭
X 关闭